分类
点滴

祝你万事胜意

什么时候能坐小绿看黄昏呢

三年前的儿童节,海畔吉风以论坛的形态上线。为什么叫海畔吉风?参考了北理珠的海载京声、北师珠的丽泽湖畔,在友人 A 的建议下,取名海畔吉风。为什么是论坛?因为从 10 年左右开始,我一直接触 BBS,喜欢这个载体。

论坛 Banner
论坛 Banner

其实刚进校时,知道学校有个爱草堂,但它并不开放外网。那时候网络刚好改革,大家上内网都很麻烦。不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实,13 年开始,爱草堂已经在下坡。翻着当年那些帖子,唏嘘不已;偶尔看到几个新用户几个新帖子,就像发现知音一样。

爱草堂个人空间
爱草堂个人空间

15 年上半年,友人 B 买了域名开了一个技术分享与讨论类的论坛,而我从 B 那要到了 bbs 的子域,所以,海畔吉风就诞生了。论坛的 Banner 就是前面那张经典的由四张拼合而成的照片;当时找了好久才在微博上联系到图片作者,要到了授权。论坛的主题则是友人 B 帮忙编写的。最后,我再自己瞎弄了个图标。

论坛需要主旨,所以设计了大版块「第四教学楼」,其下有「草堂客栈」「资源共享」「学习讨论」「人在吉珠」。我没事就会搬一些官方通知啥的回来,整理好发布;还搜集了不少照片、视频。

六月中上旬,创建了公众号,打算作为论坛的移动端入口。发了第一篇推广推文,在一些友人的帮忙分享下,达到了 100 多的阅读量,自己其实蛮开心的。

又歪歪扭扭的走了半个多月,依然低迷。总共就几十个注册用户,而这里面也只有几个活跃用户。最活跃的是友人 C,一直很支持海畔吉风,还在论坛里发过自己写的微小说;当时我也一期期的搬过来公众号这边。

七月上旬,已经灰心了。我把 Discuz 换成了 phpwind,几个活跃用户自个儿娱乐了一小段时间。原 bbs 子域是什么时候下线的我已经没有记录可以查询了,可能那时候我不想记下来吧。备份在自己主机上的论坛,在 16 年元旦,我也将其正式下线了。享年七个月。

从现在的视角回望,那时候的折腾注定是无用功。BBS 鼎盛的时代我没条件接触,BBS 开始走下坡路了我才进入这个领域。移动端开始大力发展,新的活动区域形成,论坛的严管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它。或者说,不对口,论坛并不适合普通交流。如今还是有少数论坛存活着,但很多都是专业性质。

其他产品也不好受,人人、贴吧、微博相继荒废。人人应该是更往前一个时代了,我没接触过。而贴吧,一年不如一年;我还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,用电脑版发贴的人很少很少很少。比较正式的微博,各部门组织也陆续放弃,一个个转向公众号;跟着了魔一样。新的新媒体时代开始了。

论坛关闭后,这个公众号也就没用了,所以当初申请过注销。14 天的保留期,在最后一天,恋恋不舍的我还是取消了申请。为什么申请?因为我不喜欢微信,同时已经没有想折腾的。为什么取消?因为舍不得;即使这里啥都没有。

15 年下半年,由信息检索带来的想法,建个信息站吧,收集各种资料数据提供查询。刚开始是基于博客,后来换成了 Wiki。用的是维基百科那套程序,从打好基础开始。在新生群里约到了一个会画画的师弟,让他帮忙画了一个 Logo;还找到友人 D 写了个文字版的 Logo。

Wiki Logo 原稿
Wiki Logo 原稿

建筑物、店铺,文字描述没写,我就开始收集图片。一个个点的拍,有一次还被当成企图盗取商业机密的坏蛋,责令我删除手机里的照片。比较经典的条目是快递,地点、联系方式、营业时间,以及最重要的地图;友人 C 再次给予了帮助,画了一副地图。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宽带相关的问题。

为 Wiki 收集的各种照片
为 Wiki 收集的各种照片
快递点的手绘地图
快递点的手绘地图
宽带续费页
宽带续费页

后来?累了。Wiki 适合协作,如果只是一个人,工程真的很浩大;因此自始自终没几个人知道这个东西。16 年 2 月最后一天,我将它下线了。16 年的 2 月有 29 天诶,嘻嘻。

接下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我就没折腾了,开始忙于学习和感慨。

学习和围城一样,学的时候很讨厌,不学的时候很怀念。

高数一的时候,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那么懒,手脚慢,一直跟不上老师的授课进度。老师在上面讲新章节,我在下面自学旧章节,一直想跟上去。为什么还要自学旧章节?因为章章关联,前面不懂后面也不懂。所以即使我去听老师讲新章节,也没用。所以我就越来越不听讲;那时候的我真笨啊。到了高数二,稍稍吸取了教训,但也只是比一好了一点点,整一学期依然很赶。

大二上概率论,一般般。大二下线代,情况好转;每节课能认真听讲了,不再自己学自己的。线代老师留下的印象比较深,一个年轻的帅小伙,对我们很好。

令人怀念的线代自测题
令人怀念的线代自测题

大学的上半部分,除开专业课,就是数学英语,还有一个物理。

入学时有一个英语评级考试,说是据此分 A、B 班,一直没求证过真假以及具体规则。稀里糊涂下,英语低能的我进了传说中的 A 班,二教五楼。五楼是小教,每个班由好多个班里的学生组成;四楼是大教,每个班似乎由两三个班组成。

每周二三四节固定是大英,连续两年。每次一二节下课从 E 区去 D 区就会想会不会遇到一二节上大英的友人。大英的传统是课间放美剧,徐老师给我们放过冰雪奇缘、玩具总动员,还有最多的生活大爆炸;如今大爆炸第十一季都完结了。大英发生过什么吗?似乎有,但记不清;我不喜欢英语。

每周一三四节固定是视听说,同样是两年,各班独立上课。这也是唯一一门我们班能齐聚、独立上的课。大一的时候 C 区还是视听说专用的小教,大二时改成了办公区,视听说则搬去了 A 区。这门课没让我学到多少英语技能,只是对班里同学的熟识多了点。

视听说教室里的一张桌子
20160307-115517 / 视听说教室里的一张桌子

大物仿佛是一个噩梦,初高中学到的很多物理知识在这里不适用。曾经物理优异的我,大物成绩很差。同样不喜欢这门课。

围城就是里面的人想出来,外面的人想进去。当年不喜欢的这些课,现在想起来无比怀念。那两年很累,但很充实,每天的任务不多,只要认真把当天的知识学完就好。如果有空余时间,就可以放开玩耍;离毕业还有那么远,想那么多干嘛呢。

大一有一门思修,授课老师是 DX。那时候这门课超火,应该是唯一一门大家愿意主动往前坐的课了。后来的毛概近代史马克思,都没有一个能相比。DX 老师有一次给我们放过一个治愈系视频,而我也因此喜欢上了张悬的歌。

喜欢-张悬(现在各厂商都不支持外链播放器了 😖)

前面说过发现新东西信息检索,也不是一下子就蹦出来的。大一下选修了这门课,学到了一些相关的知识。互联网是一个浩大的数据库,有着很多资源,但没有索引会很难查阅。我认为这门课加强了我对信息站的兴趣,促使我去研究 Wiki。

其实这门课还是有不少乐趣的。当时和两个友人一起选修,这是第一点;能和朋友一起去上课是一个超级加分的点。理论课在 A 区机房上,实践课在图书馆五楼上。实践课算得是福利了,那时候的电子阅览室上机是要钱的,而我们选修了这门课的学生,就可以免费用那里的电脑。那个学期是大学里去图书馆最频繁的时候了;不知道如今电子阅览室成什么样了呢。

信息检索课程 PPT 封底
20150526 / 信息检索课程 PPT 封底

院公选我一共选了两门,另一门是大一上的应用文写作。作为一名理科生,未来没想着从事类似工作、理论上也不会有机会写公文的我,为什么要选这门课?因为想着能和朋友一起去上课就行,并不在意是什么课。但结局不是美好的,从来没和友人 E 一起上过课;唯一的收获,可能真的是学会了一点公文写作吧。

从师姐手上买来的二手课本
从师姐手上买来的二手课本

那时候不知道信息检索授课老师是图书馆馆长,直到一年半后与馆长接触才突然想起这回事;当初翻图书馆网站找资料做作业时吐槽着页面,也没想到后来我会给它写新版;给应用文写作授课老师修网时,发现当年自己上过他的课。

就跟看剧一样,最后一集看完后再回去看第一集,会发现很多以前没发现的东西。

15 年三月初,某 app 更新了大版本,首页从课表变成了社区,开始主打社交。虽然大一上我时不时有在社区里逛,但如果作为首页还是不能接受的。继续用了一学期的旧版,到了下一个学期卸载它,上教务系统截取了课程表的图片存在手机里;几个星期课表基本能背下来,就和高中一样。

这样子用了一年多,直到 17 年初,小程序上线,新的故事就这么开始了。最开始小程序并没有个人主体,所以我先用学长的公司资料注册了帐号;那一个寒假以及开学后的三月,都在研究小程序的开发。当时市面上有一个开源的前辈「We重邮」,是主要的参考对象;虽然它的界面不错,但代码逻辑在我看来有点乱,所以我没直接借鉴它的课表逻辑。

微吉风 v0.1.0
微吉风 v0.1.0

第一版很简单,只有课表功能;因为我当时缺一个课表工具。在代码完成后不久,小程序开放了个人主体,仿佛顺水推舟。17 年愚人节,微吉风 v0.1.0 正式上线。

为什么叫微吉风?首先是「微」,一是小程序,二是微信。所以我想了「微海畔」和「微吉风」两个名字。我问了友人 A 的看法,其觉得后者好,前者过于普遍。而我的看法,中文都差不多,但在英文方面,后者命名较前者简单,「WeGifun」。所以,「微吉风」诞生了。

微吉风甚至没当初论坛的福气,我没有为其写文宣传过。给这个公众号关联时,这边的几十个粉丝收到通知;然后以公谋私给系里公众号也关联了,那边一千多粉丝。两边加起来,应该有几百人打开过微吉风。最后真正有在用的,没仔细算过,不知道有没有一百人。

不过这并不重要,从一开始,微吉风的定位是工具,所以我没给他在主页加分享按钮;原生的分享按钮得进两三个层级才能看到。其次,主用户是我自己;有了这个小程序,我就不用看课表截图了,嘻嘻。

10 月中旬,v0.4.0 发布,加入了宿舍电费。接下来的一周其实用户量也没啥变化,直到 25 日,在网中小伙伴们和老师们的分享下,用户量直接上升。他们的主要宣传是宿舍电费功能,那时候官方「校园e卡通」很是鸡肋。

微吉风实时访问次数
微吉风昨日概况

真的像是一夜走上人生巅峰。不过,随着用户量一起增长的还有错误提示,就好比突然多了很多人帮你进行软件测试,很多奇葩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,报警群一直弹信息。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直在慢慢修复。

12 月中旬,v0.5.0 发布,加入了课程成绩查询。因为还没到期末,所以反响也不是很大。第一波看记录应该是 3 号,不过 5 号我偶然发现服务器满载了,上小程序后台看了下才发现这件事。

微吉风服务端 CPU 使用率
微吉风最近 30 天打开次数
微吉风昨日概况

巅峰是 1 月 10 日,果然大家都很看重成绩。

微吉风开始被人所知。

开心?因为觉得自己的作品帮到了别人。遗憾?因为时间点晚了。那个时候,自己终于也成为当年自己嫌弃的腊肉;我没课了,这个软件的最大动力已经不存在。

陆续有几个团队的人来问合作,但都拒绝了,我不喜欢被人要求做什么。

新版本在去年年底就开始编写了,原本计划寒假完成,三月初上线,不过后来都黄了。只记得寒假里经常很烦,一直叨着明年不回家。就这样,从一月拖到六月,新版才正式上线。记下来的新功能很多都没加上去,以后再说了;如果有机会的话。

这学期基本花在微吉风上,从第一周就念叨的蹭课直到第十六周都没能履行。

第一次提起蹭课这个想法是在大一。那时候系里有实验班的制度,晚上有自习,周末要上机,部分课程由系主任授课;大家可以自行申请。问了好几个师兄师姐,结合实际情况,虽然有想法但最后没申请。所以当初和友人 F 说过,会找时间去实验班蹭主任的课。一直到系主任退休,我都没去上过他的课;友人 F 过了不久也再没联系过了。

为什么不蹭呢?因为动力不足,以及个人的懒。没有大动力,而小动力比不过懒,就黄了。既然如此,当初为什么会有想法呢?因为想一个事比做一个事容易嘛,不需要成本。所以到了大四,没有课的这一年,就一直想着抽时间去蹭下高数课、专业课等等,还有念念不忘的应用文写作。按理说,到了这个时期,「怀念」应该能给予足够的动力,可还是失败了。

「去后排坐着,看着前面的师弟师妹们,听着台上老师讲的课,怀念下过去的自己。」

某次高数课
20150325-090733 / 某次高数课

印象中,除了几次特殊情况,我一直都坐在后排,因为不显眼。然后又因此,经常会控制不住自己,拿起手机各种刷。聊天呀,看小说呀,刷资讯呀,不亦乐乎。很少听课,更别说作笔记了。到了后期,连课本都不带,就带了一支笔;有事呢就找人要张纸,唰唰唰。老师一下课,就从后门闪人。现在的我想告诉当初的自己,请努力背上书包,带上书和笔记本,可以不坐前排,也可以不一直认真听课,但,请努力放下手机,抬头看下黑板,听课之余可以发发呆,看下身边的同学,放飞下思绪。

那时候没有无线网,上课玩手机用的都是流量。每次月结之前流量就告警,这时候就会正经的去找舍友开热点。那时候我在刷什么呢?想不起来了。

月结日本来是 29 号,但 15 年的 2 月只有 28 天,因此,之后月结就变成 28 号了,特别有趣。

当时的 4G 流量王套餐,赠送了一年的闲时套餐。大一有晨读,七点半到八点。所以嘛,很好地利用了起来。

某个早读课前,教室外的走廊
20150327-071733 / 某个早读课前,教室外的走廊
某个早读课前
20150403-072413 / 某个早读课前

我们班的晨读是师姐带的,如今还模糊记得的就是她给大家送过糖果,以及最后一节晨读的不舍。一直都没认真晨读过。军训之后,只有晨读能让人六点多就起床,七点下楼吃早餐。踏着薄薄朝晖和友人们去教室的岁月,真好。

我们那一届的军训是夏训,九月下半月。虽然夏天的太阳毒辣毒辣的,和如今的冬训比,我还是会选择夏训。如果不是夏训,那就会错过一些人。

军训休息
20140927-081640 / 军训休息

每天早上在红场都会以一段军姿开始新的一天,然后各排操练。最怀念的就是坐在树荫下休息,整个世界都变慢了。

不管刚开始我们对教官们多讨厌,到了后面很多都只剩下不舍。

军训结束后是国庆,我去了深圳玩耍。印象里我没遇上塞车,而有些同乡回家花了十几个小时,令人折舌。离开珠海的那一晚,我们记者团有个见面大会,所以我没能到场。不过后来拿到了那晚的合影,还算不遗憾吧。

第一次选课也是在那个假期里。师兄师姐们都说,内网比外网有利,不过我还是成功地选到了应用文写作。那时候教务系统还是 2012 版的正方,并发承受能力很差,错误是家常便饭。从第一次选课开始,就已经会帮别人选了。当时的我,才不会知道后来会因此闯祸。

在街头拍的电影宣传照
20141002-205908 / 在街头拍的电影宣传照
堂哥家里的玩偶
20141006-075552 / 堂哥家里的玩偶

那个黄金周,即使到如今,也觉得是四年以来最幸福开心的一周。

十一月中旬,刚好遇上两年一届的航展。后来才知道,自己学校是唯一被战斗机保护的大学。平日里东方天空经常近距离看到民航,而那一周就厉害了,各种战斗机。没去参加志愿者,也没去现场看。16 年,又一次航展,虽然知道这是大学里最后一次,但同样没去。为什么呢?不知道。也许这是遗憾之一。

航展结束后的几天,则是两年一届的校运动会。我们这一级真的很幸福,作为刚进来两个月的鲜肉们来说,都是满满的福利。还记得当时开幕式上,在禁空区域内的我们居然有航模表演,大家都炸了。

作为记者团干事,我利用职务之便躲在大家背后的帐篷下整理稿子。已经忘记为什么了,有一次辅导员很生气,骂着大家。我大气不敢喘头也不敢抬,就在后边干着活。烈日下大家的背影和辅导员的身姿,如今都慢慢模糊了。两年后,作为老腊肉已经没资格当观众,但我还是去看了开幕式,不过并没什么记忆深刻的画面。可能吧,一是旁边没认识的人在一起,二是对运动会没感觉。

没熟人在的校运动会
20161126-102656 / 没熟人在的校运动会

大一那次运动会,我手机送去维修,所以那一周是这四年里唯一没能用照片记载下来的时间段。记忆真是无比怀念呀。

十二月二十日,第一次参加了同乡会的冬至活动。那时还会很积极的参与,动手捏一下。第二年第三年,一年比一年懒,吃一碗冬至圆意思下就离开了。第四年,原计划继续参与,但赶不上变化,那时候不在学校。

大家搓的冬至圆
20141220-205424 / 大家搓的冬至圆

也许是因为自始至终和同乡会里的人不是特别熟吧,这样的活动并没能很吸引我。和友人约好一起去,但友人和自己的朋友玩,所以就一个人闲逛。开饭时间到,吃一碗,告诉自己,你个呆瓜又长大一岁了呀。

第一年被同乡会的朋友洒了面粉,第二年被友人 E 洒了面粉,第三年没有洒面粉活动。

元旦也是大学里会过的节日。除了第四年,每年平安夜生活委员都会给大家发个苹果。第二年因为偶遇,友人 F 送了一份礼盒给我。第三年因为团建,友人 C 送了一句祝福。

友人 F 的礼物
20151224-203819 / 友人 F 的礼物

我呢,从来没送过别人礼物,也没想过找人要礼物;圣诞礼物就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。可能是我不喜欢外来节日,也可能是我不喜欢这种人际互动。不过,说实话,即使是现在,也不知道怎么判断对错。如果坚持自己的看法,那就和大众脱节;如果迎合大众,就违背自己的意愿;就和让我用微信一样。有一个可能是,我会建议当初的自己给朋友们写一封信。

圣诞节一结束,公历年就算是结束了,接下来的活动是跨年。其实我不太喜欢把「跨年」「新年」用在公历年上;不过大家好像都这么叫。

14 年的最后一堂课
20141231-164633 / 14 年的最后一堂课

第一个元旦我没印象了。第二个元旦,前一晚和友人约好第二天去东门,但第二天睡过头,所以没去成;后来经常在想,那时候到底有没有这件事,如果约定好我应该不会忘记才对。第三个元旦和同乡会的朋友们组队,在东门拍了不少照片。

东门拍的日出
20170101-071957 / 东门拍的日出

第四个元旦宿舍三人去了香洲;坐在第一排仰着头看《芳华》跨年;在香炉湾过夜。

后半夜的珠海依然没有沉睡。那一天,渔女旁的观景台有不少人,嗑瓜子吃小吃唱歌,大家都在等待朝晖。香炉湾也有零星几个人。凌晨四五点的海边很冷,风很大。云层太厚,大家啥都没看到。我们在沙滩上写了很多字,「Hello World, 2018」。

每年元旦零点,我们楼和对面楼都会喊楼,一起倒数迎接零点,不多的默契。第四个元旦不知道有没有,不得而知。

我觉得「跨年」应该是农历年,春节比较有感觉。不过春节一般和家人在一起,所以更加大众的「跨年」就是元旦了。有机会真想看看跨年烟花。

三四月回南天,整个学校都跟在沐浴一样,大雾迷了眼睛湿了头发,一片灰茫茫。从第一个回南天到第二第三第四个,大家渐渐不再以此调侃,早早地封紧门窗,看着师弟师妹们玩耍。随手在落地窗上划几个字符,思绪飘得很远。

第一个劳动节,和友人去了三灶看电影,《左耳》。第二个劳动节,在养老院闲逛。第三个劳动节,去南门吃了顿饭。第四个劳动节,整个宿舍一起去了斗门看电影,《头号玩家》。

看左耳的时候,复联2 在宣传,15 年 5 月 12 日上映;而看头号玩家的时候,复联3 在宣传,18 年 5 月 11 日上映。

五月九日,来到学校后的第一场招聘会。那时候大一还没结束,但还是去了足球场蹭蹭。看着师兄师姐们的面试,问自己,以后也会和他们一样参加吗?

第一次蹭招聘会
20150509-094843 / 第一次蹭招聘会

后来几年里的招聘会陆续开着,风雨足球场也翻新过了,但我一次也没去过。

六月六日,去参加了草堂湾那边的一个音乐会。其实我对摇滚没兴趣,最多看看相关主题的电影。那时候我是一个人去的。确实很奇怪,为什么会想要去呢?

第一次看音乐会
20150606-203100 / 第一次看音乐会

后来的几年,也许是我没关注,也许是他们没再举办,没有了。

第一个端午节,六月二十日。东门有个海上龙舟赛,那天我去了,但人很多没挤进去;在校门口拍了几张照片就回学校了。到了二教楼下,突发奇想,就转了方向,跑到了二教楼顶。那时候还没封掉,E 区五楼和 D 区六楼可以随便上。那上面可以看到一些前辈的艺术画。虽然六楼听起来很高,但东门的龙舟依然看不到。所以在上面逛了一圈,拍了很多照片就走了。如今楼顶封掉,那些画很少人知道了吧。

六月底七月初,考试周。大一就要结束了。

考完试后走出教室拍的照片
20150701-121214 / 考完试后走出教室拍的照片

七月七日,这一天选体育课。大一的体育是在正方里选的,而大二的体育是另一个系统。第一次使用黑科技,所以自己选完后,在私人群里说可以帮几个,但没想到个个拖家带口,最后自己九点多才吃晚饭。不知道那次是不是第一次反思;有没有必要帮别人。唯一开心的是友人 E 送了我一杯奶茶。这几年里虽然帮了很多人选了很多课,但只有少数几个人用行动答谢我。

九月底的一天,友人 G 说有两张 ISC 的门票,问我有没有兴趣。如今来看,当时我可能脑子瓦特,答应了。首先是我对安全没兴趣,其次是举办地点在帝都。瓦特了的我,第二天就逃了课去了帝都。在仅有的记忆中,这是我第一次踏出广东。

两天的大会下来,主要就是见识了各种牛逼的黑科技,长了见识;不明觉厉。其他的收获算是没有。

九月三十日,那晚我在想,第二天要不要去看升旗,毕竟机会难得。结果是没有。国庆那天九点才醒,吃完早餐后就逛去了奥林匹克公园。08 年电视上看到的鸟巢和水立方,在 15 年去了现场。下午去了天安门广场,进场要安检,排了挺久的队。如果那天早上来,肯定要挤哭。看完纪念碑和大会堂,就离开了帝都。帝都的蓝天挺美的。

这一次出远门,觉得失败。算不上旅游,只是一个瓦特了的人出去散了下心。在帝都有一个前辈,我都没联系,肯定是瓦特了。

第一个国庆去深圳,第二个国庆去帝都,第三个国庆在学校,第四个国庆回家。本来第二年宿舍商量好去一个舍友老家那边玩,但因为瓦特的我泡汤了;后来也一直没能实现。第三年在放假前很久就决定哪里都不去,在学校。第四年,宿舍里只剩下我一个,临时起意定了票回家。

十二月二十四日,一百因为一键评教喝了茶。那时候我也弄了一个,但没公开。不能说一键是对的,但谁又能说手工填的就是真实的呢。自那以后,我也没研究过这个东西了。

16 年。

大二下,去了南门后发现水果摊直下的那家猪肚鸡拆了,当时特别难过。

猪肚鸡旧址
20160312-162917 / 猪肚鸡旧址

应该是刚进学校几天,新生群里认识的我们,第一次约饭,在那家猪肚鸡。好几个友人,都是那时候第一次线下认识。这也是四年来唯一一次和友人 E 一起同桌吃饭。我对饮食没多大追求,南门开开关关那么多店铺,我试不出来有啥区别,谁好吃谁不好吃。猪肚鸡有那么多家,但也只有这一家留下了回忆。

五月八日。去看了渔女,轧了情侣南路;华发的喷泉太晚所以没看。最开心的一天,也是最失败的一天。

六月二十三日。利用漏洞提前选课,这件事终于被教务处知道,我和友人 G 都喝了茶。最后在老师 H 的说情下,这件事算是过去。正方的数据重置,一切都跟没发生过一样。除了几个差点兜不住的同学外,其他人都不知道这件事。本来这一天准备去参加师兄师姐的毕业照,也没能去成。从此之后,除了少数友人,就没帮人选过课了。

七月八日。一个人去华发看苏韵锦和程铮,然后等到了喷泉。

一个人的喷泉
20160708-200324 / 一个人的喷泉

好看吗?也许吧。

大二结束。前两年是学习与成长,后两年是生活与社会。留下的回忆,只有前两年。

第一年国庆回来后,在师兄的怂恿下,加入了网中大家庭,成为了别人口中的网管。从零基础到后来能指导新网管,都是一个个报修练出来的。这一当就是三年,从最小的菜鸟到最大的老鸟,中间推荐过人,也曾经把受不了而辞职的网管接回来。移动入驻,我们也终于要解散了。

当网管是对还是错?已经无法衡量了,最初一个选择就可能使得未来全部改变。只能说,有没有后悔过。有,因为它占据了过多的时间。如果依然当网管,但是不把那么多时间花在上面呢?

大二下,同样在网中,接了另一个活,写前端模板。没人教,而用到的系统网上资料很少,只能一步一脚去探深浅。物流系,化药系,继续教育,凝聚网,教务处,图书馆,等等。当初的自己肯定不知道未来的自己还能给这些站写模板。比较无奈的是我们系把重心都转移到了公众号,网站不再更新;其他系想让我写我都推了,而自己系我想义务帮忙都没地使力。

最有成就感的是给学校写的新主页了,17 年 5 月底开始,11 月中旬正式上线。可惜这时候友人们都出去实习了,想吹牛也找不到人。

月初去面试时,面试官看到我简历上写的校园经历,问了我一个问题,如果重回学校,会想干什么?

我说,首先就是把前端的工作辞掉,因为我不喜欢前端。

这一份工作,让我认识了老师 I,也因此得到了不少资源。但和网管类似,它也使我失去了一些东西。时间是必定的,课余时间很多都用来干这份工作。没了时间,对应的也就没了一些机会和想法。另一个点,我自始至终喜欢的都是后端,所以写前端有时候会觉得怄气。

网管和由其延展的前端,这条线贯穿了整个大学。如果删除这个线,会怎么重绘呢?或者说,希望怎么过?

首先大一上的轨迹没有啥大区别;虽然十月中旬开始当网管,但那学期其实很普通,没啥使命感。生活上,依然和新生群里的友人们吹水;学习上,改变高中带来的学习方法,学会听讲。有空多去南门转转,去东门看看;不要经常待在养老院。去多几次足球场,即使单纯是坐在观众台上也好,就那样静静看着。应用文写作课上,多和友人 E 交流,毕竟说好一起上课的。一周去一次图书馆,即使是看读者、意林也行。

大一下。第一学期如果方法得当,那么高数就不会那么瘆人;所以这学期高数继续努力,保持好数学基础。体育课换一门。信息检索,学会团队合作。图书馆继续保持看杂志的习惯,就和高中一样;在这个基础上,多借一些书阅览。学会蹭课,不管是自己专业的课,还是友人的课。多复习英语,努力考四级。加一个社团。

大二大三。学好专业课;课外自学一些学校没教的东西,多实践,写写项目。学好大物。不要选网络课,约友人一起上院公选。把全市的景点大致走一遍。

大四。出去实习,不要留校。

高中毕业时收集了很多照片,想做个视频留念。黄了;素材依然还在,但再也不会有做视频的想法。除了几个还有用扣扣的友人,其他人全部失联了。彼此的生活怎样并不关心。高三班里除了我还有两个人来到这个大学,一个建筑一个机电。只有大一的时候寒暄过几回,此后也没再联系。

一路走来,进了中学丢了小学,进了大学丢了中学,现在好友列表里的网友比同学还多。友人们陆续停用珠海号,我也在考虑。说好以后有缘相聚,但这个缘真的容易么。

向大学里要好的友人们各要了一张学士服照片,准备和这些年里自己拍的照片一起做本相册,愿当年的美好以实体的形式记载下来。这是唯一能做的了。这个想法会不会黄呢?如果成功了我会晒图的。

如果后悔过,那就说明自己做错过。我确实后悔过。毕业典礼结束后,我看着那块背景墙,想了很多。最后也只能在心里说一句,对不起。

重回学校的第二件事,就是主动。因为,主动我们才会有故事。

本来我觉得还能继续写下去,但有些话还是藏着吧。

这篇文比我的毕业论文还长;CHW 导师让我申请优秀论文,而我因为不想写三千字的申请婉拒了。最后向其致以歉意以及感谢——大学的第一门课以及毕业论文指导老师。当然,还有网中最可爱的老师们,谢谢。

谨以此文,纪念那些年喜欢过的人、事、物。

万事胜意,毕业快乐。

宿舍钥匙和宿舍楼外景
宿舍钥匙和宿舍楼外景

本文先发在了 我的公众号,博客里的这篇有略微补充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